亿航拿到TC后感

 

 

 跌宕起伏的一周

 

1013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向亿航颁发EH216-S型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型号合格证(简称TC)。消息一出,在业内的各种媒体报道和沟通群中,恭喜之声不绝于耳。

 

拿到TC也给其低迷很久的股价打了一剂强心针,当日,美国纳斯达克开盘后亿航瞬间飙涨近50%,截至收盘涨幅为18.7%,市值为12.26亿美元。

 

其他几家相关企业的股价,没啥波澜,不过作为eVTOL行业龙头的Joby Aviation1010日被做空了,但和当年亿航一泻千里不同,Joby的股价并没有太大波动。

 

这份由投资机构Kerrisdale Capital发布的41页的报告,认为受电池性能限制等因素影响,Joby的飞行汽车在实际运行时难以兑现承诺的飞行性能和运营成本。

 

不禁感慨,或许只有被做空的才能算eVTOL行业龙头吧。

 

 

eVTOL主要企业近期股价(图片源自网络)

 

 

 

 冷静之后

 

亿航TC,固然值得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但劲头过后,我们也要冷静,毕竟这只是架多旋翼。

 

在众多报道亿航TC的报道中,界面新闻的记者写到:

 

在亿航智能官网也搜索到,EH216-S航空器满载最大航程仅为30km,最大巡航速度为130km/h,续航时间25分钟。

 

前述业内人士称,在航程相对受限的情况下,亿航智能EH216-S商业化应用只能先投入到低空旅游场景,如景区、城市上方等特定区域范围内。而对于城市内、尤其是跨城际的长距离通勤要求,该款航空器目前尚无法满足。

 

至于亿航EH216-S究竟许可的运行范围和条件,要等运行许可证(简称AC)落下来之后才能知晓,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以前我们对几种模式进行过拆解。多旋翼的机型看起来就像一个放大版的大疆,在飞行时主要升力通过多个旋翼高速旋转提供。垂直起降固定翼则看起来更像通常理解的飞机,通过一些改变实现垂直起降的功能。复合翼就是其中一种解决手段,在固定翼飞机上增加多个旋翼,但和多旋翼机型的最大区别则是在巡航阶段升力主要由机翼产生而不是旋翼。

 

这个区别直接导致了两种机型在飞行效率上出现了天壤之别:多旋翼机型的飞行更像是提着桶走路,一边提供前进的动力,一边提供升力,而垂直起降固定翼则更像推着带轮子的桶,只需要提供前进的动力。这将直接体现在航程上,同样是亿航的产品,EH216-S公布的数据是30km,而VT-30则是300km,不过VT-30好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声了。

 

 

亿航的几款飞行器(图片源自网络)

 

除了多旋翼外,其他构型的TC也在推进当中,928日,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发出沃兰特“VE25-100型号合格证首次申请项目受理申请通知书,标志着沃兰特VE25-100载人eVTOL正式进入型号合格审定程序,这也是民航华东局受理的首个客运载人eVTOL项目。有江湖传言,因为长三角一带eVTOL企业多,所以华东局受理的门槛比较高,据说要先完成全尺寸样机的转换飞行才能受理。

 

去年11月,吉利集团沃飞长空旗下的沃飞天驭研制的AE200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获得西南局的TC申请受理,这是民航局颁发的国内首张有人驾驶载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TC受理申请通知书。

 

有小道消息称,作为国内最早解决转换飞行的峰飞,国内外双管齐下,好消息的到来也不会太久。

 

希望这几家企业能够顺利拿到TC,让社会看看完全体eVTOL,真正颠覆未来出行。

 

 

 

 出名要趁早

 

更早入局的eVTOL玩家相继取得里程碑式进展,而留给新玩家的机会自然也就越来越少了。以下内容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不适,看之前请做好心理建设。先说结论:未来,小型初创公司的开局难度将从困难直接跃升为地狱级。

 

原因有三:

 

一、龙门难跃

 

目前eVTOL初创企业通常以多旋翼切入,究其原因是它相对其他两种模式,多旋翼较为容易,适合小成本创业,能够快速与UAM挂钩,可以讲故事,资本爱听的故事。

 

此次亿航获得TC,可能他们更加兴奋,因为有作业可以抄,见到资本也可以说这个领域已经有了希望有了曙光。

 

但实际上,这个TC可能更像是一道龙门,一道小公司无法逾越的龙门。在媒体报道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亿航所做的内容:

 

“EH216-S在中国多地的专业航空实验室和试验场地进行了大量实验室试验、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这些试验包括但不限于主材料性能、结构强度、阻燃、坠撞、气体毒性、设备、系统的环境、软件仿真、数据链路、地面控制站、整机功能、电磁兼容、飞行性能和操稳特性功能等试验试飞验证,其中包括了对部件、设备、整机在试验、试飞期间的预制缺陷、故障、干扰等验证,对EH216-S的安全性、适航性、性能、功能、使用、可靠性等进行了全面且严格的验证,包括超过500科目的摸底试验、40,000余飞行架次的调整试飞、以及65大项、450多个科目的正式符合性验证试验。

 

别的姑且不论,仅40,000余飞行架次的调整试飞,有几家吃得消?即便后期存在难度降低的可能,那又是何年何月?

 

二、人才数量

 

沃兰特和峰飞恩恩怨怨还没个结果,沃兰特前CTO党铁红出走之后,建立起上海览翌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业内简称览翌。918日览翌完成了eVTOL缩比验证机转换飞行,速度在业内算是快的。

 

 

览翌航空的相关信息(图片源自网络)

 

从某些层面上讲,览翌是从沃兰特分拆出来的,之前沃兰特是从峰飞分拆出来的,这种事情在国内其实挺常见,国内好几家eVTOL主机厂都是分拆出来的,比如时的创始团队很多来自吉利太力飞车,齐飞(WeFly)的CTO来自磐拓等。

 

国内民用航空领域懂适航的、懂产品的、懂技术的、能够成为eVTOL企业带头人和骨干成员的就那么点人,在一个并不成熟的行业,人才数量有限,分拆代表着单家企业人才密度的降低,也意味着越新的公司能力越单薄。反观国外,JobyArcherLilium现在都是超过500人,甚至接近1000人,出去单干的也是大佬抱团,国内如今有几个同等团队?

 

三、钱

 

之前我们在《能用钱解决的不是问题  钱才是问题》中聊过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飞行梦,但目前这个大环境下,资本冬眠,国内除了几个车企背景的,都将在这一两年面临同一个问题——融资。或者武断一点的说,中国的eVTOL行业发展将进入到一个新时代,比拼资本获取能力的时代。就拿某些新公司来说,刚对外发布的缩比样机,设计无新意无亮点,公众号和宣传视频的制作也非常粗糙,处处透露着钱紧。

 

留给草根初创企业的机会不多了。当然,这也不意味着国内eVTOL领域不会有新企业的出现,只是门槛变高了。参考新能源汽车行业,下半场才入局的,是华为、小米这类有钞能力的玩家。

 

有一个白手起家,如今已是上市公司老板的人私下说过这么一段话,国内所有行业都很卷,任何行业只要一火,都会经历从一拥而上到一哄而散的过程,理论上确实所有人机会均等,每个行业其实都有门槛,如何正视这个门槛,利用这个门槛,可能才有一线生机。

 

我不知道eVTOL行业的春天,究竟应该是百花齐放,是三国杀,是一超多强,或是群雄逐鹿,但兴奋过后,冬天依旧还没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