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通用航空发展现状的通用航空产业体系研究(下)

基于通用航空发展现状的通用航空产业体系研究(下)

 

 

       通用航空是民用航空业的重要基础。围绕通用航空飞行、通用飞机、通用航空消费者及通用航空飞行员的通用航空服务既是业务运营所必需的保障条件,本身又可以形成独立的产业。此外,还可以催生如通用航空社区、航空主题公园、航空博物馆、航空地产以及依托于通用航空物流运输的高端制造等产业集群。总览通用航空产业的全产业链布局,我们可以发现其涵盖了研发、生产、营销、运营、产业服务及延伸配套等方面,通用航空产业的重要特征包括了产业链长、辐射面广、产业环节之间关联性强、互为支撑等特点。此外,通用航空领域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非常容易融合,且能够互相带动并广泛融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

 

中国发展通用航空的意义:

(一)通用航空是国家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改革开放以来,诸多产业都在充分开放发展,而具备服务领域广、带动性强、产业链条长等优势的通航产业,是为数不多未充分放开发展的产业之一。国际相关数据表明,通航产业的投入产出比达到了110,就业带动比更是达到了1122016年,美国通用航空产业产值达2 186亿美元,占美国GDP总量的1.2%2016年美国GDP18.57万亿美元),提供了110万个就业岗位;而同期我国通用航空产业产值不足70亿元人民币,GDP占比不到0.01%,提供的就业岗位仅8 000多个。分析欧美国家的通航发展趋势,中产阶级是支撑通航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上世纪80年代在欧美国家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通用航空逐渐发展成为广大中产阶级富裕群体用于空中交通代步、低空游览、驾乘体验、娱乐飞行的重要消费工具,成为继汽车产业之后又一个战略性产业。根据相关统计,目前我国中产阶级人数已达3.5亿—4亿人,远超美国的9 200万人。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规模的通航产业,同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呈现出严重的不适应、不匹配趋势。国家为了促进这一未放开发展的产业,在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专门强调了针对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相关话题。可见,社会需求剧增、经济井喷式发展的背景下,国家已经开始重视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前景,并对通航发展提出了越来越具体明确的要求。

 

(二)通用航空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通航产业除了具备极大的商业价值,同时更具备潜在的准军事性质和军事战略价值。国家构建一体化战略,通航是重要组成部分。以战略投送能力建设为例,战略投送能力国家战略能力中的重要组成模块,投送能力的优劣,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美国利用通航产业大量储备准军事飞行人员,筹备强大战力投送力量。在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美国仅用42天就将50万兵力部署在海湾地区,而这50万兵力中,超过2/3人员由通航运送,超过1/4物资由通航运送。

       美国清晰认识到通航在战争阶段的巨大作用,认识到提前储备才能在战争中占据绝对掌握权。与此同时,在应急救援领域,通航也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救援期间,通航提供428架飞机,开展了8 277架次救援飞行,空投、转运救灾物资达到22 543吨,伤员、灾民转运达到66 728人次。

       在救灾抢险中,通航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了我国航空救援体系存在的弊端与薄弱之处。相关统计数据表明,67%的重伤者会在25分钟之内死亡,但若能在15分钟内得到有效救治,存活率则可达到80%。站在航空医疗救援体系角度分析,我国相比发达国家的航空救援医疗体系有着较大的差距。以德国为例,直升机空中救援体系15分钟内能够到达德国境内任意位置。美国航空医疗救援,在全美范围内覆盖超过60%洲际公路,超过84%人口都可以在20分钟内获得医疗救援服务。而我国的航空医疗救援体系目前仅处于萌芽发展阶段,不论是救援队伍规模还是飞行力量都呈现出严重不足,我国航空医疗救援体系中的医疗救护航空器不足30架,难以在事故发生阶段充分发挥救援作用。

 

(三)通用航空是民航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根据国际通航发展经验,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人均GDP突破6 000美元大关,对通航的需求将呈现快速爆发和增长。截至2013年,我国人均GDP已突破了6 700美元;截止2017年已经超过8 800美元水平。但我国通航产业一直没能迎来所谓的“井喷”式发展,造成停滞不前的因素主要源自空域资源受限、基础设施不足、服务保障薄弱、专业人才缺失、行业监管过严等制约我国通航发展的瓶颈。曾有专家以“想飛起不来、想飞落不下、想飞无保障、想飞缺人才、想飞管得严”来形容我国通航产业面临的困境。对通航管得过严,导致通航发展的制度性成本畸高,是削弱我国通航产业竞争力和发展活力的一个关键因素。作为通航产业的行政主管部门,中国民航局已经将“具有功能完善的通用航空体系”作为建设民航强国的一项重要指标。

 

通用航空细分市场分析

      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首先要对国内通航市场进行细分和进一步分析,以便政府和企业找准定位、对症下药。目前,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来分析,通航产业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与多元化发展趋势,通航相关领域市场正不断形成规模、良性发展。本文重点对公务航空市场、航空应急救援市场、空中旅游、城际短途运输市场进行分析。

      (一)公务航空市场:20162017年,我国公务航空逐渐进入复苏发展阶段,相比2008年呈现出的首轮快速增长,现在具备了更加良好、完善的基础条件,在机队规模、运营商数量快速扩增的背景下,我国公务机用户群体存在的潜在消费需求也呈现出几何化的增长趋势。作为公务航空的新兴市场之一,虽然中国公务机机队规模无法同欧美相比,但是以大型遠程公务机为主的机队具备极高的价值,超越巴西,逐步发展为该领域的世界第二大公务航空市场,我国的公务航空市场具有无限的发展价值和前景。

       然而,现阶段我国公务航空市场的发展,却始终无法同社会需求达到相匹配的状态,相比我国不断发展、扩增的经济体量,公务航空市场过于狭小,并且发展不够充分,结构上始终仅围绕大型公务机市场发展,缺少具备更高灵活性的中小型市场,中小型公务机在我国仅占整个公务机市场的30%左右,这是我国公务机市场始终不能井喷式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与此同时,高额的运行成本也是困扰公务机市场发展的因素之一,例如,公务机购置成本、运营成本、管理成本等都居高不下。

 

      (二)航空应急救援市场:从近几年的大规模救灾能看出来,最有效的方式是从空中实施救援。从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到2017年的8.8九寨沟地震,人们意识到航空救援救灾的重要作用,社会非常需要航空救援救灾。我国航空医疗及救援基础还比较薄弱,功能也不是特别健全,救援效果因此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虽然国家行动迅速、军队快速出动,但是在区域内能够快速参与救援的飞机数量严重不足。

       目前,航空医疗救援是国家优先鼓励发展的业务之一,各地方政府和企业已经对提供医疗救援服务有了不少规划,包括引进医疗救援固定翼和直升机,加强建设高速公路服务站、旅游区起降点和医院直升机停机坪等硬件设施。据业内人士预测,如果2025年我国建成世界中等水平的航空医疗救援服务体系,需要专业医疗救援固定翼飞机超过150架、直升机超过1 000架,同时可救助的人次也将达到30/年,运营收入将超过80亿元人民币。这一市场的上升空间,始终受到高度的关注。

 

(三)空中旅游、城际短途运输市场

       空中旅游,即游客通过乘坐飞机来体验空中旅游观光的服务。目前,越来越多的通航企业提供此类服务,诸如直升机空中长城游、特区游、空中婚礼等。另外,中国幅员辽阔,通用航空以及多用途飞机在短途运输方面优势突出。2018年春运期间,因为港口运输能力和天气等原因,海南岛经历了大量人员和车辆滞留海口港的事件后,加快推出了城际短途运输。同年5月初,海口市水上飞机空中游览航线——空中瞰海口游览观光航线正式运营,后续将逐步开通海南省内沿岸线空中游览航线、海口至徐闻和湛江等地通勤航线。同时,在我国各经济带不断延伸、发展的背景下,偏远地区的基础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城际短途运输将不断满足旅客、货物、邮件运输的高需求、高要求。

 

中国通用航空发展的建议

       通用航空在我国既陌生又熟悉。熟悉的是通用航空在我国是有着百年历史 的传统产业,历经多次兴衰起伏;陌生的是,虽然我们从未停止过对通航发展的探索,但在如何突破通用航空发展瓶颈、如何充分激发通用航空发展活力、如何更好发挥通用航空产业巨大的价值等方面,思路还不够清晰。笔者根据多年的研究,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一)建设完善的通用航空产业体系:

       为有效解决我国通航发展停滞不前的难题,需要建立完整的通航产业体系。对于通用航空的发展来说,整个产业体系的完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是我国通用航空发展的基石。从国家通用航空发展的布局来看,国家规划的500个机场、5 000架飞机不能各自发展、彼此不沟通,也不能机场归机场,飞机归飞机,人才归人才,互不干涉,而应该同时协调发展整个体系,少一个都不行。

       1.国家层面上,要加强通航政策扶持与财政支持,加强对通航产业公益性事业扶持力度,建立通航发展基金和机场收费补贴机制,同时降低对通航的收费标准,并降低进口飞机关税,缓解通航运营商的压力。

       2.加强我国通航人才培养力度。通用航空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优秀人才,这涉及到飞行员、空管、维修、管理人员等各个方面。人才培养对于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国家可以考虑允许更多的学校和企业办学,不仅可以培养更多的人才,也可以让通用航空更加接近普通大众的生活,促进通航的发展。

       3.合理调整航空市场准入门槛高度,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对通航产业投资,并在未来510年,对现行通航市场准入机制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与改革。

       4.将作业任务审批机制废除,降低通用航空业务的行政干预,除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必须要求国务院审批的重要事项外,应最大化减少正常经营活动阶段的政府干预现象。

       5.充分发挥协会组织职能,加强企业、政府之间的沟通,共同建设完善的通航管理机制。

 

(二)加强机场体系建设工作

       当前,相比国外发达国家,我国成熟的公务机起降活动,多数都集中在北京、广州、上海等一线城市枢纽机场。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三大城市群占据我国国土面积2.8%,占据我国人口18%,生产总值却高达我国生产总值的36%,为我国最具创新能力、最具开放程度的经济活力区域,因此,这三大城市群成为我国公务机业务集中发展的热门区域。当前,北京、深圳、上海三座城市集中了我国超过80%的公务机,这种扎堆集中的现象,造成枢纽机场难以保证公务机正常运营。

      艾德博伦(美国公务航空协会主席)针对中国航空产业现行状况提出,中国现在急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基础设施数量,尤其是公务机专用机场,公务航空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中国市场下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建设公务机专用机场,已经成为欧美国家打造世界级机场群的“标配”。大量的公务机机场,不仅满足了通航飞行的需求,更能够与大型枢纽机场互为补充,为枢纽机场合理分压,为旅客提供更多便利。

      此外,世界级机场群经常伴随世界级城市群共同建设,我国的京津冀、珠三角以及长三角等超级城市群,已经开始着手于世界级机场群的建设规划工作。民航局局长2017年曾在民航发展论坛上明确指出,在未来建设工作中,中国民航将大力开展、推动民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致力于打造京津冀、珠三角以及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随即,河北三河通用机场项目20181月得到正式批复,自此,我国第一家公务机专用机场正式进入建设工作。同时,上海、广州等城市也将公务机专用机场建设项目纳入到城市未来发展规划当中。

 

(三)建立通航法规标准体系

      制度是一个体系建设的根本,健全的制度有利于全局发展、长远发展。欧美各大航空强国的经验已经充分表明,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制度,是通航产业健康、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样是打造良好环境的基础保障。我国首先应该加快完善通航法规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遵循分类管理的原则,突出以放为主的导向,把握好放管结合的尺度,建立符合通航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法规标准体系。

 

(四)明确FBO市场化的发展方向

      关于机场“地面固定基地运营商”(Fixed Base Operater,简称FBO),中国民航局明确提出FBO市场化发展方向这一要求充分表明,若想解决收费高的问题,必须依靠市场与竞争。而目前我国一场多FBO短时期内还难以实现,因此应当鼓励支线机场、通航机场、非饱和干线机场都共同参与到市场中,以协调发展、有序竞争的形式,为公务机运营商和用户提供更多选择。同时,站在公务机运营商的角度来看,单打独斗终究难以打破营利困局,所以建议多家運营商采取抱团取暖的方式,共同应对市场上的风险与机遇。

 

(五)推行共享经济

       目前我国的公务机机队规模扩大速度相对缓慢,因此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率是加快降低成本、实现规模化运营的有效策略。目前,共享经济模式已经逐渐应用到公务航空领域,这一模式是有效提升飞机利用率的新途径。

 

       综上所述,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加快提升通用航空公共服务和消费能力,促进通用航空实现社会化、规模化、信息化、规范化发展,发挥通用航空产业链条长、服务范围广、带动作用强的优势,增强对经济社会服务功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我国通用航空产业要在“热起来”的基础上真正“飞起来”,就要加快建立完整的通用航空产业体系,充分释放通用航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巨大潜力,更好地推动我国通用航空高质量发展。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