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低空,未来已来?
当你仰望上海的天空,是否曾幻想过,未来有一天,空中出租车像出租车一样穿梭自如,快递无人机能快速精准地把包裹送到家门口,甚至还能坐着小型飞机俯瞰城市美景?其实,这一切并非遥不可及,上海的低空经济正蓬勃兴起,即将彻底改变我们的出行和生活方式!
电影《银翼杀手 2049》中,飞行汽车在未来都市的高楼大厦间呼啸而过;《黑豹》里,酷炫的飞行器助力主角守护神秘国度。如今,这些科幻场景正在上海逐步走向现实。上海,作为我国的超一线城市,一直站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前沿,如今更是在低空经济领域大展拳脚,开启一场全新的 “天空之旅”。
一、现状:低空产业蓬勃兴起
如今的上海,低空经济已然崭露头角。在研发制造领域,一批实力强劲的企业如峰飞航空、沃兰特航空等 eVTOL 头部企业纷纷汇聚于此。就拿峰飞航空来说,今年动作不断,2 月在深圳、珠海实现全球首次 eVTOL 跨城飞行,大幅缩短出行时间;4 月完成全球首台空中出租车交付;5 月自主研发的飞行器在浦东机场完成特许飞行,还在阿布扎比海外首飞,11 月又在日本冈山成功首飞,技术实力杠杠的!还有小鹏汇天,在 2024 年国际消费电子展推出陆空一体式飞行汽车,3 月于广州 CBD 成功低空飞行,10 月底飞行汽车智造基地在广州投建,规划产能上万台 / 年,发展势头迅猛。
据统计,全国 5 家成功首飞 eVTOL 企业中,有 4 家扎根上海。这些企业预计最快在 2026 年实现适航取证,开启商业化运作,届时,上海的天空将更加热闹非凡。在运营服务方面,上海也不甘示弱。截至今年 6 月,超 300 家获得民航华东局批准的无人机通航企业遍地开花,涵盖研发制造、应用服务等各个环节,形成了完整产业链。全市实名制登记无人机近 5000 架,无人机飞手执照超 1300 本,为低空经济的日常运营储备了充足的人力与物力。
二、优势: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
1、产业基础雄厚
上海在航空领域的深厚底蕴可是有目共睹。大飞机领域,C919 大型客机、ARJ21 国产支线飞机都诞生于此。C919 从 2007 年立项,历经多年研发、试飞,到 2023 年获型号合格证,开启商飞之路,承载着无数航空人的心血;ARJ21 也在支线航空市场逐步站稳脚跟,载客量不断攀升。这些大型飞机项目锻炼了大批航空人才,积累了先进的制造技术与经验,为低空经济发展筑牢根基,让上海在迈向低空经济的征程中有了高起点。
2、头部企业汇聚
上海已然成为低空经济头部企业的集聚地。像峰飞航空,技术实力强劲,其 eVTOL 产品不断实现突破,在全球多地开展飞行测试,展示中国智造风采;沃兰特航空专注研发,推出的产品在续航、载重等关键性能上表现优异。还有一众无人机企业,在农业植保、物流配送等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它们不仅带来前沿技术与创新理念,还通过产业协同,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强大产业集群,引领低空经济潮流。
3、空域资源支持
空域,可是低空经济的关键要素。上海积极探索空域资源的合理利用,政府部门协同军方、民航等多方力量,逐步开放低空飞行区域。金山、奉贤等地的部分空域被划定用于低空飞行器的测试、训练与试运行。这就好比为低空经济解开枷锁,让企业的飞行器有了施展拳脚的空间,保障产品能快速迭代、优化,加速商业化进程。
4、资本与人才集聚
在上海,资本的敏锐嗅觉从未缺席低空经济盛宴。风险投资、产业基金纷纷涌入,为初创企业注入资金 “活水”,助力技术研发与市场拓展。同时,上海高校林立,航空航天专业人才辈出,还有大量从海外归来的专业精英。产学研深度融合,高校科研成果加速落地转化,企业借助人才优势攻克技术难题,为低空经济持续赋能,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三、规划:构建低空经济新版图
1、产业体系构建
为了给低空经济的腾飞筑牢根基,上海精心绘制了发展蓝图。《上海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 年)》重磅出炉,明确到 2027 年,要建立起涵盖低空新型航空器研发设计、总装制造、适航检测、商业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这意味着,从航空器的孕育诞生,到符合上天标准,再到广泛应用服务大众,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扣。届时,上海将成为低空经济产业的创新高地、商业应用高地和运营服务高地,核心产业规模更是剑指 500 亿元以上,在全球低空经济的舞台上崭露头角,联合长三角城市打造全国首批低空省际通航城市,建成综合示范引领区,向着 “天空之城” 大步迈进。
2、重点任务聚焦
领军企业培育:这可是产业崛起的 “先锋队”。一方面,大力扶持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领军企业,专注研制 4 - 6 人座载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带动电机、电控、飞控、复合材料等核心零部件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从试点探索到规模化商用的跨越;工业级无人机领军企业则聚焦中远程大载重、末端配送等低空物流无人机研发,采用锂电池、氢燃料等新能源,兼具低成本、模块化、长航时优势,快速迈向规模化量产;新能源通航飞机领军企业勇闯创新前沿,钻研 19 座及以下新能源通航飞机的一体化新构型与动力新技术,积极拓展海内外取证及运营之路。另一方面,培育运营服务领军企业,助力其拿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加速低空飞行运营落地,以商业应用为 “催化剂”,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让低空航空器产业化发展步入快车道。
关键配套供给:俗话说,“好马配好鞍”,先进动力配套至关重要。全力支持高能量密度航空动力电池、高功重比航空动力电驱等关键零部件研发与产业化,融合新能源动力与人工智能新技术,为低空航空器打造先进动力 “心脏”;布局网联通导配套,研发低空航空器网联通信链路终端,让地面通信基站能精准感知、监测飞行器,推动空域管理等关键技术创新应用,实现导航系统与低轨卫星互联网直连通信,提升低空飞行 “智慧大脑”;强化关键系统配套,融合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前沿技术,加速飞控系统、航电系统等关键系统产业化,研制高端碳纤维、热塑性复合材料等先进材料,实现就近装机,为航空器披上坚固 “铠甲”。
软硬设施建设:“设施网” 构建上,依据低空航路航线规划与多元场景需求,快马加鞭建设大中小型起降设施及能源设施,联动长三角城市深入研究金山区、青浦区通用机场规划,为低空飞行器打造温馨 “港湾”;“空联网” 搭建中,推动通信和导航系统基站等设施共享共用,建设数据存储 “智慧仓库”,满足海量低空飞行数据存储需求;“航路网” 规划里,精心划设链接五个新城、虹桥和浦东国际机场及长三角周边城市的低空空中交通网络,让低空飞行往来畅达;“服务网” 打造中,建立军民地低空飞行协同管理机制,搭建市级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监督管理服务一体化平台和飞行服务中心,为低空飞行保驾护航。
空间载体打造:建设低空经济特色园区,金山区、青浦区等区域勇挑重担,打造全产业链集聚的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产业发展 “强磁场”;打造低空经济总部集聚区,虹桥商务区等凭借区位优势,吸引创新企业和运营企业总部入驻,发挥区域辐射带动 “龙头” 作用;搭建研发创新服务平台,市级或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共性技术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低空经济注入创新 “源动力”。
管理服务提升:提升适航审定能力,招揽、培养适航审定专业人才,设立新型航空器适航审定研究机构,为航空器上天严守安全 “门槛”;提升检验检测能力,高标准建设适航审定及适航安全能力评定相关实验室,确保低空飞行设备 “万无一失”;建设安全监管体系,全方位规范生产、适航、运营各环节,强化低空飞行监管力度,筑牢安全防线;扩大产业影响力,举办国际性低空经济展会议会展及交流平台,让上海低空经济 “声名远扬”。
商业场景推广:物流运输场景中,做强海岛物流、末端配送智慧物流,稳步推进商区、校区、园区、社区物流配送商业化,让包裹飞起来;应急救援场景下,争分夺秒开展药品快速运输、医患快速转运,织密应急救援保障网;低空文旅场景里,沿着景观水系打造低空文旅空中走廊,开启商业载人观光体验,带游客换个视角赏美景;智慧城市场景中,巧用无人机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城市安全、交通执法,让城市管理更智能;载人交通场景下,逐步在金山区、五个新城、长三角区域城市间开展载人空中交通示范,开启出行新篇章。
四、挑战:前行路上的 “拦路虎”
别看低空经济一片火热,实则挑战重重。空域管理就像一团乱麻,低空空域资源紧张,军方、民航等多方协调难度大,审批流程繁琐,飞行器常常 “望空兴叹”,难以自由翱翔。技术方面,飞行器要实现高效安全飞行、长续航、轻量化、低噪声等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安全监管更是压力山大,随着低空飞行活动增多,飞行器质量、飞行操作规范、应急处置等都需严格把控,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安全事故。而且,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通用机场、起降点、通信导航设施不足,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低空飞行需求,这些都成为低空经济腾飞的 “绊脚石”。
五、展望:翱翔天际的蓝图
想象一下,不久的将来,在上海的清晨,你不再挤地铁、堵在路上,而是乘坐飞行汽车,从城市的这一头轻松 “飞” 到那一头,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快递无人机如勤劳的小蜜蜂,穿梭在高楼大厦间,下单后半小时,心仪的商品就能送到家门口;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坐上观光直升机,沿着黄浦江欣赏外滩璀璨风光、陆家嘴摩天大楼,或是翱翔于崇明岛湿地、淀山湖之上,感受自然与城市交织的魅力。
上海低空经济的发展,不仅是科技的进步,更是生活方式的革新。它将重塑城市交通、物流配送、旅游观光等格局,让上海更具未来感、科技感,成为全球低空经济发展的璀璨明珠。